早上睡不醒、晚上睡不着?
爬楼梯气喘、总觉疲倦?
脸色指甲暗淡无光?
月经量少/色淡或者闭经?
还耳鸣眼花、眼睛干涩……
这些可能都是身体在提醒你:肝血库存不足了!
春季正是养肝调肝的最佳时节。不过由于春天容易肝火旺,补肝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那如何养护?
本期,我们特邀请在新开业的成都大源分院“坐镇”的四川省名中医李蓉主任给我们科普一下。
01
肝血不足有何表现?
李蓉主任指出,肝血不足是指血液亏损,肝失濡养,常出现以下表现:
●面色无华,指甲不荣:中医认为肝其华在爪,肝血不足,爪甲失养,会出现变薄、变脆、颜色淡白等情况。
●肢体麻木:肝在体合筋,肝血不足就会出现肢体麻木、屈伸不利,甚至手足震颤等症状。
●眩晕耳鸣、眼干目涩:肝血亏虚,不能上荣头目,会出现眩晕、头晕眼花、夜盲、耳鸣的感觉,在劳累后可能会加重。
●失眠多梦:心主神明,肝藏魂,肝血不足,魂不守舍,就会影响睡眠,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。
●情志异常: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等表现,这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。
●月经异常/不孕:女性以血为本,肝血不足会出现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至闭经、不孕等症状。
以上情况若引起明显不适,应找医生进行调整,避免引起加重或其他新的问题。
02
肝血不足,避3戒4
1.避开3种食物
●避凉茶冷饮
气温开始上升,冷饮又杯不离手了。春天是养阳的季节,冷饮却把阳气“冻住”了,脾阳受损,便会气血生化乏源,自然肝血想旺也难。
再者肝火旺的南方人喜欢以凉茶降火,过于依赖凉茶的猛攻,也会损害脾阳。
●避辛辣刺激性食物
辛辣食物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,具有较强的刺激性,容易助火伤阴。
肝在五行中属木,而火与木相互关联,过多的火气会耗伤肝阴,进而影响肝血的生成。
●避油腻食物
油炸食品、肥肉等油腻食物富含大量脂肪和胆固醇,容易在肝脏中堆积。肝脏负担过重,就会影响其正常的血液代谢和调节功能,导致肝血的生成和运行出现问题。
2.4个坏习惯
●长期熬夜
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当值的时段,此时不睡觉,会让肝血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滋养,更会阻碍肝气的正常升发,使人精神萎靡。
●过度用眼
中医认为“肝开窍于目”,长时间看电子设备、看书、看报等过度用眼的行为,会使眼睛消耗大量的气血,加重肝脏的负担。肝血不足时,眼睛会出现干涩、视物模糊等症状。
●情绪波动大
长期的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,气郁则血瘀,影响肝血的正常运行。
●过度饮酒
酒性辛热,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。中医的角度,酒精会耗伤肝阴,导致肝血亏虚。
03
肝血可以这样补
1.食养补肝血
●以肝养肝:可适当吃一些猪肝、鸡肝等,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A,还有助补肝血,每周可食用1 次即可。
猪肝养肝汤
【材料】猪肝100克,枸杞叶/菠菜200克,枸杞子10克,生姜少许。
【用法】猪肝切片,滤掉血水,以盐稍微腌10分钟;枸杞叶/菠菜叶洗净;适量水烧开,放入所有材料,煮15分钟即可食用。
●补血养肝:
补肝血少不了“补血第一方”之四物汤,但该方由于较为滋补。春天肝气升发之时,此汤并非人人能驾驭,那么可以使用更为平和的,推荐当归红枣乌鸡汤。
当归红枣乌鸡汤
【材料】乌鸡半只,当归5g、枸杞子10克、红枣2颗,生姜3片。
【用法】乌鸡斩件、焯水,所有材料放入汤锅中炖煮1.5小时,调味食用。
女性以养肝为先天,所以这个汤尤其适合女性在月经期后补肝血之用,不妨在月经干净后的几天,吃吃补补。
▲注意!以下人群需先清肝再补肝血:
1. 短期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;
2. 目赤难受,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群;
3. 正处于感冒、发烧等症状的人群。
2.常按旺血穴
●按摩血海穴
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。经常按摩此穴位,具有活血化瘀、补血养血的功效。
每天可按摩3-5分钟,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,力度适中,以感到酸胀为宜。
●按摩三阴交穴
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。按摩三阴交穴能调节肝、脾、肾三经的气血,对补肝血有一定的帮助。每天可按摩该穴位3-5分钟。
●其他补血小妙招
1.晨起梳头100下:刺激头部经络,相当于给气血"开路";
2.午间晒背15分钟:借助天阳补充身体阳气。
新店开业
2025年4月19日,固生堂成都高新大源中医门诊部正式开业!
固生堂成都大源分院,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891号,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,共有12间诊室,3间治疗室。
院内设有中医内科妇科、儿科、针灸科、推拿科和中西医结合科、医学检验科等,特邀多名四川省名老中医及三甲医院知名中医专家出诊。其中首月出诊包含:名中医专家工作室3个,省级名老中医9名,副主任以上医师18名,主治及执业医师30多名(想要预约李蓉主任的可以前往小程序搜索预约)。将知名中医医师引导到基层服务,满足大众的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。
同时,固生堂中医与华西医院达成战略合作,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达成技术协作和基金支持。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